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报的相继出炉,信用卡相关成绩也“浮出水面”。
从国有六大行及9家A股股份制银行2024年报看,与2023年相比,有7家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缩水”,其中平安银行更是收缩791亿元。对比而言,建设银行境内信用卡贷款余额1.07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的银行,较上年同期增超6%。
从个贷结构看,部分银行信用卡在个人贷款中仍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占比超过20%,比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不过,整体来看,信用卡规模收缩、消费额下降以及不良率上升等问题仍旧存在。
建行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
平安、光大降超10%
从信用卡贷款规模看,建行位列上述15家银行首位,年报显示,2024年,该行境内信用卡贷款余额1.07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的银行,较2023年同期增超6%。
建行在年报中指出,信用卡贷款业务把握国家“以旧换新”与“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契机,积极联合热门行业头部商户,承接补贴、消费券发放等政策措施,服务百姓日常消费及分期需求。此外,该行信用卡新能源购车分期贷款2024年投放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翻一番以上。
排名第二位的是招行,去年信用卡贷款余额达到9478.43亿元;其次是农行、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分别达8588.11亿元、7753.64亿元,分别跨过8000亿和7000亿大关。其中,增幅最高的为农行,较2023年同期升超22%,在个贷中的占比也升至9.7%。
另外,中行、交行去年的信用卡贷款规模超过5000亿元,其中,交行排名超越了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位列第六位,增速涨近10%;同为国有大行的邮储银行信用卡贷款透支及其他数据较低,为2382.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
值得注意的是,建行、农行、工行与另外三家大行在信用卡业务梯队的分化愈发明显。其中,工行和中行拉开了超1800亿的差距,较2023年1300多亿的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对而言,平安银行应收账款余额“缩水”较多,2024年为4350亿元,同比减少791亿元,在个贷中的占比降至24.62%。此外,去年信用卡贷款规模最少的为浙商银行,为333.77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上述15家银行普遍出现恶化趋势。其中,工行、交行、农行、建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不良率增加最多的为工行,较上年末增长1.05个百分点至3.5%,成为大行中唯一一家不良率超过3%的机构。
此外,tp官方网站下载app招行与去年持平, tp钱包官网最新下载为1.75%;中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出现好转,均较2023年末有所下降。不过,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仍高,达3.64%。
谈及信用卡风险,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在今年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今年信用卡风险将继续收敛,信用卡业务会逐步摆脱困境回到正轨。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在业绩会上表示,信用卡面临的行业特点有周期性,总体较难的局面是挑战亦是对业务的鞭策和启发。
信用卡发卡量持续下滑,
消费额负增长已是新常态
去年,多家银行遭遇了信用卡发卡量收缩的情况,同时,信用卡交易额亦普遍下降。
信用卡发卡量方面,工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去年发卡量均较2023年出现下降,尤其是交行,去年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在册卡量6300.94万张,较上年末的7132.42万张大幅减少831万张。
而建行去年信用卡贷款规模虽然破万亿,但流通卡数量同样“缩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建行信用卡累计客户1.03亿户,累计卡量1.29亿张。而在2023年末,该行累计发卡1.32亿张,信用卡客户1.05亿户。
另外,平安银行在年报中提及,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强化品质客户选择,新户获取规模有所下降。
除了发卡量,信用卡消费额同样出现萎缩情况,即便对国有大行而言,负增长也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不过,建行、农行、工行三家降幅均控制在5%以内,规模保持在2万亿以上。
去年,招行信用卡消费额虽然在上述银行中排名第一,达4.42万亿元,但仍未逃脱下降的境况,较2023年减少了约3900亿元。
而信用卡交易相关数据的收缩,亦对该行非息收入产生了影响,年报显示,招行去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67.61亿元,同比下降14.16%,其解释为主要受到信用卡线下交易手续费收入下降影响。
除了招行,平安银行亦在年报中提及,2024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31.74亿元,同比下降18.3%,主要受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影响。
招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贷款结构变化中,比如,此前收益相对较好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需求如果进一步下降,在整体贷款中的占比也将相应下降,对净息差形成压力。
谈及信用卡业务持续缩减的问题,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信用卡中心“关停潮”来袭,
部分银行信用卡占比仍高
现如今,信用卡业务已告别“跑马圈地”的快速增长时代,各大银行开始对信用卡分中心进行改革改制。
其中部分银行推进了信用卡中心回归分行的行动,比如,交行在年报中提及“推进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
该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今年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交行信用卡业务采用信用卡中心集中、垂直经营模式,此模式在过去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独特优势。出于更好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行对信用卡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即由分行为属地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将信用卡业务纳入到手机零售业务,进行统一经营。”
此外,信用卡中心“关停潮”也从中小行逐渐延伸至股份行,如今,国有大行亦加入了裁撤大军。由此可见,银行信用卡业务正面临深刻变革,关闭信用卡分中心已成为多家银行节省成本以及优化业务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不过,部分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仍达20%以上,包括招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与此同时,亦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在个贷中的占比下降,比如,光大银行从此前的28.66%下降至去年的25.35%,但占比仍高。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卡量高峰在2022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8.07亿张,而至2024年末却急剧降至7.27亿张,大幅缩减8000万张。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2024年至今,银行大范围清理信用卡“睡眠卡”,再叠加市场需求饱和背景下的新增发卡量缩减的因素,导致银行信用卡存量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虽然累计发卡量指标已经不能体现信用卡规模的真实状况,但却反映出信用卡靠增量发展模式的终结,毕竟大量的睡眠卡不能为发卡银行带来交易额、贷款余额的提升,进而实现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对睡眠卡的清理正是向存量经营转型中的必经过程。
董峥分析认为,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整体经济环境调整的影响,大众消费趋于保守和谨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39.8万亿元,同比下降5.6%,并且连续两年交易额与卡量同步下滑,正是对这一结论的佐证。因此,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的下降是全行业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秦艺